以江阴校区建设为契机,高质量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期次:第1162期       查看:57


  发展规划处 戚湧
  校区空间不足是多年来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9月20日,学校江阴校区奠基仪式在江阴临港开发区隆重举行,承载着南理工几代人梦想的新校区建设终于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江阴校区建设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为学校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提供了重要发展空间。下一步,建议聚焦"双一流"建设任务和学校发展远景目标,紧扣"拓展、整合、改革、内涵"发展要素,以江阴校区建设为契机,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发展。
  江阴校区建设体现了学校拓展跨越的发展情怀。站在高等教育发展新时期,面对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国家战略,学校比以往承载更多发展使命。推进江阴校区建设,一是有利于拓展学校校区空间,有效解决学校核心办学指标要求不断攀升与校区空间不足的矛盾,有效促进学校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建设。二是有利于拓展学校服务面向,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可以凝练新方向、搭建新平台,拓展学校优势科研领域,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能力。三是有利于拓展学校国际办学,围绕国际化校区定位,可以做大做强中外合作办学载体,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南理工特色的国际化创新人才,打造国际教育新模式。
  江阴校区建设体现了学校开放整合的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大学、世界一流大学,不能囿于原有资源,要吸纳社会乃至全球的优质办学要素,开放共享、为我所用,打造推动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推进江阴校区建设,一是有利于形成多元支持的长效机制,江阴校区建设未来五年所需建设资金,主要通过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筹集,为学校新校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渠道保障。二是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围绕江阴市、无锡市和周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优势,通过学校江阴研究院等合作载体建设,可以高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三是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江阴校区学科专业建设面向地方特色产业、人才培养需求贴近企业,可以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优势,培养社会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江阴校区建设体现了学校改革创新的发展底色。改革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必须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江阴校区建设,一是有利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地方新材料、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特色产业资源,通过推进学校新工科建设和中法工程师学院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可以进一步构建体现学校特色和地方需求的工程精英培养体系。二是有利于深化科技创新模式改革,聚焦地方战略性新兴行业发展需求,通过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校科技创新团队,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可以产出更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成果。三是有利于深化服务社会发展模式改革,建设新校区是服务区域发展的新领域新征程,围绕高校建设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通过系统性推进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可以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江阴校区建设体现了学校内涵建设的发展模式。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和主要建设任务,学校需要不断提升内涵发展能力。江阴校区建设,一是有利于优化校区功能布局,充分利用校地合作优势,建设国际化示范校区,可以推进学校“一校三区”整体战略布局和校区功能的优化调整,占领高校竞争发展先机。二是有利于提升综合办学实力,学校通过中法工程师学院、研究生教育、新工科等项目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发挥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和科研平台优势,提高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新校区建设,可以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合作办学模式,完善学校统筹协调机制,有助于学校建立科学、高效、开放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随着江阴校区的建设深入,我们要坚持拓展跨越的发展情怀、开放整合的发展理念、改革创新的发展底色和内涵建设的发展模式,着力把江阴校区打造成创新人才培养、国际人才汇集、领军人才集聚、创新创业孵化、高新技术转移“五位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努力把江阴校区建成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国际化示范校区,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