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缘何在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中过关斩将

期次:第1154期       查看:34


  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前夜,浅眠中的陈圆启、梁轩等人被一阵笑声和拍手声惊醒。起身一看,他们的队长赵海洋在梦里仍沉浸在调试代码成功的喜悦中。几人哭笑不得,所幸天遂人愿,在次日(即5月20日)的比赛中,他们组的作品“面向电动汽车的自动充电移动服务系统”与我校周威同学带领的小组作品“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智能停车系统”,分别取得了三等奖和二等奖的成绩。这两个参赛组的同学是来自自动化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的本科生。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这篇文章中提到,作者的岳父生病急需照顾,他却因给电动汽车充电而延误,这让我们决定做一个全新的设计。”赵海洋同学介绍道,“针对电动汽车充电操作安全、充电管理效率和自动充电设备成本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开发研究了能实现远程APP充电管理和一机多充的移动自动充电服务系统。”
  在走向赛场时,赵海洋的队友们担心装在皮箱里的机器人因经受颠簸而影响场上展示,不敢推或拖曳,只能小心翼翼地抬着,“感觉机器人就是我们的亲儿子”。不仅是“儿子”,在他们催某个单身队友找女朋友时,那个队友笑着说:“我哪有那个时间,机器人才是我的正牌女友。”这话并不夸张,比赛准备期间,几人每天都保持高强度的工作,一天的课业学习之后,仍有三四个小时的加班,大部分时间都是陪这个“机器人”度过。面临现场答辩时,他们都激动不已,“终于把心血铸就的作品,交付给了这样一个展示的平台”。
  周威、鄂嘉泽等同学的团队同样举步维艰。起初,他们的设想很完美: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停车问题,设计一套基于多传感器的智能停车系统。停车用户的手机蓝牙会与车位锁蓝牙进行匹配,之后车位锁利用地磁、加速度、超声波三种权重不同的传感器识别车的到来,进行停车。用户可以通过APP进行车位锁的预约,或将自己的闲置车位发布。但在将想法付诸实践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由于全部队员均来自非交通专业,基础知识储备严重匮乏,很难取得有效进展。
  既然几乎一无所知,那就从头开始学起。在周竹萍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开始一点点着手制作,不会就问,将硬件、软件、服务器相关的知识问了个遍。当鄂嘉泽将做好的APP展示给队友们的时候,大家都惊叹于她的速度之快。“我本来以为我完成不了,因为所有知识都得现学。队友们夸我的时候,我觉得很自豪。”鄂嘉泽毫不掩饰自己的开心。
  这个获得全国二等奖的团队,在省赛的时候,就感觉自己“要凉”。地磁会受到周围的大型金属物体干扰,而他们的设备恰恰在数台电脑旁边,当场崩坏。“我们请评委老师再给我们一次机会,老师们出于对我们作品的兴趣,同意了我们换场地展示。”多亏这次机会,他们才能夺得省赛一等奖,而后过关斩将,最终拿到了如今的成绩。
  “比赛前几天,大家都睡得极少。每当我从电脑前回过头,就会看到我的队友们或趴或坐,在地板上昏昏欲睡,他们也都刚刚完成手头的任务。”赵海洋说,“这让我感觉到,我们确实是一个团队,我们在并肩战斗。”比赛已经结束,但这份队友情还会一直延续下去。(学生记者 崔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