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访我校自动化学院教授董怡

期次:第1121期       查看:198




  “我当初选择的路不一定是最正确的,但是这条路让我坚持走了下来,我想这应该是最适合我的一条路。”董怡坐在自动化学院的办公室对记者说,此时窗外的阳光照进室内,她的红裙子显得格外的明亮。2015年7月,董怡以青年教授的身份被引进南理工,1987年出生的她那一年刚满28岁,2016年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
  大大的眼睛,娃娃脸,如果不是稍显成熟的卷发,董怡走在校园里很可能会被误认为仍是一名正在读研的学生。2005年董怡来到南理工就读自动化专业,10年后又以教授的身份回归南理工,主要从事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合和非线性系统输出调节的研究。身份发生了变化,但是她却仍然保持着学生时那一份认真和刻苦。董怡的桌上摆着几摞不同的资料,一摞是基础的课程教辅用书,方便随时查看,其他几摞都是厚厚的英文文献。
  求学之路其修远兮28岁就当上女教授,这是董怡从未想过的。本科毕业后,虽然当时电气自动化专业女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董怡还是找到了一份在外人看来不错的工作。与航空航天相关的卫星传感器研究,专业对口,发展前景也不错,在董怡的父母看来,这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工作的那一个月也是董怡最迷惘的时期。“工作的一个月让我彻底明白自己内心还是想继续深造。”于是她决定瞒着家人,开始悄悄地申请大学。董怡先把目标锁定美国,美国的大学多,申请机会也大一些。大四下学期,董怡利用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钱,去考托福、学GRE。为了省钱,所有申请大学的材料都是自己来写,"那一段时间每天身心都在受折磨,每天都担心自己如果申请不上怎么办。"除了申请的压力,还有来自父母的压力,在董怡简单地向父母透露想出国读书的想法时,遭到了母亲坚定的反对:已经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并不能供董怡出国读书,而且美国实在太远。
  出于对母亲的尊重,董怡最后选择申请香港和新加坡的大学,最后她获得了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offer,学校提供的四年奖学金,够她用来支付学费和日常开销,董怡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虽然母亲仍然不同意,但是全额奖学金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博士学位,让母亲的态度稍有缓解。2009年8月,董怡正式投入黄捷教授的门下,开始她四年的博士生活。
科研之路稳扎稳打
  在申请大学时,董怡就了解到黄捷教授也是南理工杰出校友,千人计划的学者之一,黄教授的研究领域和自己本科的专业很对口,"我们当时的材料都是统一递交给招生办公室,再由各位教授自己挑选,真的很庆幸黄老师选择了我。"作为一名刚毕业的本科生,董怡对于如何去做科研一无所知,所有的科研思路和习惯都是黄老师一点点教的。
  刚去香港的前两年,黄老师先让她读数学书,控制书,做课后的数学习题,到了第三年进入真正研究再学习如何做研究,怎么找问题。黄老师身上有着老一辈科研人十年如一日的严谨和认真,永远是办公室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学生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是一对一修改50遍以上,正是因为老师的以身作则,实验室学习氛围一直很好,董怡笑称她晚上十点离开实验室都是实验室走的最早的。董怡博士毕业时,已经在自动化专业的顶级期刊《Ac Automatic》发表了3篇论文,而在其他的SCI刊物也发表了几篇高质量论文。"黄老师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上都教了我很多,我所得到的一切,都离不开黄老师对我的帮助。"董怡认真地说。
  2014年2月,博士毕业的董怡,在黄老师的推荐下,来到了瑞典皇家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如果说黄老师是手把手地教,董怡的博士后导师胡晓明则是给了她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自主做科研。在瑞典期间,每周董怡都会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找老师讨论,针对研究提出自己的问题,寻找解决思路。在胡老师的帮助下,董怡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个成果也让董怡2015年在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中国控制会议上获得"关肇直提名奖"。从160余篇顶级论文中脱颖而出进入前六名,再拿到一个提名奖,这无疑是对于董怡学术成果最高的肯定,而董怡只是沿着最初那份简单的想法--继续在专业上深造,一步步稳扎稳打地在科研上慢慢积蓄能力。
  博士后工作即将结束,瑞典的气候和习惯让董怡无法适应,此时的董怡也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方向。
归国是最好的选择
  董怡的导师一直是中国教授,在思维习惯上和西方学者相比还是略有不同,如果此时贸然选择西方国家也会不适应。一个人在外多年,家人希望她学成能早日回国,国内现在对于人才引进的力度加大,在各方面因素的博弈下,董怡最终决定还是回到国内。
  母亲希望她能找一个离家乡苏州近一点的城市,在看到南理工青年教授的招聘信息时,董怡就毫不犹豫选择了母校。对于父母来说,在南理工做科研工作,工作稳定离家近,这是最好的选择。而真正吸引董怡的是自动化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目前董怡已经开始投入她新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协调控制问题的研究及其应用"项目研究中。
  因为青年教授的招聘计划,学校给了她很大的特权,没有其他的干扰,可以专心做科研。"做科研需要长期的坚持,看到院里有很多仍然坚持在一线做科研的老师们,对我的触动很大。"董怡坦言有时在遇到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时,每天甚至连做梦都在想,大脑要24小时运转不停机是一件很费神的事情。
  虽然刚回国不久,但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董怡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我的研究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只要是他们做实验时需要的设备,在我的能力范围内都会给他们买。"有一位学生喜欢动手类的实验,董怡就为他买unicycle做路径跟踪规划;其他两位学生对理论类的比较感兴趣,董怡就给他们做理论上的指导,她的3个研二的学生都已经发表了一篇EI的论文,"如果学生想出国,我会支持他们出去读书,毕竟我是走的这一条路,但是我尊重他们选择,工作和科研都是不错的选择。"
  生活中,董怡说自己是一个注重"平衡"的人,住在校园里,上班和作息都规律,平时休闲的时候喜欢游泳、跑步、看看动画片。每次完成一个项目,董怡都会给自己一个短暂的放松,来一个短途旅行,拍美美的照片。"长时间处于紧绷的状态,工作也不会做好。"谈到未来的目标,董怡坦言,短期的目标就是把手头的项目做好,长期的目标当然也是全体科研人目标就是把结果做得更好。我一直认为能坚持走下来的路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路,我很庆幸自己当初的坚持。今年董怡刚好30岁,之前长期一个人在外,还未成家,现在落户南理工,对于目前的生活,她坦言现在学校简单而充实的科研生活正是她理想中的生活。"接下来的时间也可以开始规划个人问题了。"董怡最后笑着说。
(学生记者 嵇苏婷)